政風新聞 宋柏誼報導
今天在霧峰明台中學召開校長研習,中途休息時間,百位校長們都在討論著最近發燒話題,這起事件起因是校長跟主任及其配偶的風波,延伸出的行為不當問題而召開校長的去留會議進行中;其實有前例可循,圳堵國小蔡宗信校長後來到文山國小任教,某國小女校長先到局內當督學,後來表現優異又出來擔任校長,每位校長的後來處境都不太一樣,因此最近這位校長出了包,建議也想遠一點,應該如何照顧家庭,或許當老師也不錯,留得青山在。
這位最近上新聞版面的主角,是已經擔任六年的國小校長,一路以來表現相當優異,幫助學校拿下不少獎項,如教學卓越銀質獎,先前考上主任在東勢明正、豐原富春服務,是口耳相傳的優秀教育人員。確實!在教育領域表現很不錯,仕途一片看好,然而可能成功太快,許多事情方方面面不完善,或許時間到了就要下來沉潛,這是必須想遠一點的考量。
然而不爭之爭謂之爭,在某些情況下,不與他人爭反而能贏得競爭,值得注意的是,按照行政程序跟法律要件,是否會提出行政訴訟在爭取自己的權益,也肯定會影響之後是否繼續出任校長的重要因素,即使當下爭取自己權益,這沒有對錯。當時的圳堵蔡宗信委託中部知名大律師李明海(惠文國小前家長會長)提出訴訟,李明海主持的哈佛法律事務所,處理過相當多的知名案件,而蔡宗信在訴訟期間前後其實已經元氣大傷,就算要出來當校長也很吃力,不過現代當老師也不錯,他所擅長的領域也有一定發揮。
某位國小女校長,原本在山城服務,因磁場跟家長會有摩擦,後來回局內服務,受到局裡肯定,現在又衝新到原市區的某國小繼續出任校長,且表現優異,所以也不一定現在沒得到,以後就得不到。
這是一種高明的處世智慧。這種「不爭」並非完全不作為,而是在不追求名利或權位的前提下,憑藉自身的實力、品德和價值來贏得他人的認可與推崇。它體現了順應「道」的智慧,能夠在不損害他人、不傷害自己、不違背道義的基礎上,達到最終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