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醫系學生 他們的志向很清楚
「他們功課非常重,但是他們學習意願強,也更成熟穩定」陳健尉一臉驕傲的說,興大首屆醫學生第一次國考通過率100 %(平均是 55.08%左右)。
留著直長髮,說話語氣輕聲溫婉的醫學院副院長闕斌如是第一屆後醫生的導師,從學業到生活都在她關心範圍,「找到對行醫及助人有熱情的學生是成功的第一步」她指出,後醫系學生與一般大學生明顯不同,「他們的志向很清楚」,四年醫學生、二年PGY、三年住院醫師,再加八年的偏鄉醫師服務,近二十年的人生的精華歲月,就走一條醫療服務的路,「有些人追求穩定和較單純的工作環境」闕斌如說,後醫學生優點是心智成熟、職涯目標清楚,但因習醫起步較晚,有家庭的人會擔憂未來服務分發、孩子教育及照顧父母的考量。「截至目前沒有中途休學的學生。」她欣慰的說。
前一波招收後醫生培養偏鄉醫師的理想很美好,現實卻很骨感。依據衛福部統計,從1982到 2009年間培養的6000名公費生,留任率僅有16%。有鑒於過去的慘痛經驗,新制公費生享有更好的待遇和進修機會,有公職身份保障,科技裝備更是大大提升,在山區海濱,成熟的遠距醫療足以彌補距離問題,也能很快找到其他醫師咨詢和會診,日趨完善的居家醫療體系亦成為偏鄉醫師服務的有利工具。
努力創造未來 中興大學醫學院無限可能
興大提供後醫生選修的智慧醫療課程,跟AI、大數據、雲端以及AIoT等領域結合,並用於遠距及原鄉偏鄉醫療及照護的應用,也可跟學校其它學院的專長互相扣合,借由偏鄉醫師為學校發展及社區永續經營搭建橋樑。
小鎮或是部落的醫師在人際互動上往往比都會醫師摻入更多的生活味,「所以我們多一些人文薰養,結合學校特色,比如說是農資院、園藝療法、社區永續..」闕斌如說,未來學生到偏鄉服務,有完善的後援機制,和在地共鳴的元素,偏鄉醫師不再孤軍奮戰。「我們有機會創造更好的社會價值。」談到這裡,筆者自行腦補畫面,小鎮診所中,醫師與患者閒話聊著家中植物生長情況,一旁等待的患者忍不住插話..。
就像登大山攻頂,嚮導、體力、毅力、精良裝備齊全外,還要外加好天候才得以畢其功,天時地利人和缺一就不完整。公費後醫制度在前次攻頂敗陣後,吸取教訓重啟壯志,興大築夢踏上征途。校長詹富智握著臺中市政府衛生局熱騰騰的附設醫院設立許可,帶著高顏值嫁妝搭建招親擂台。整合、轉變、蛻變,未來的中興大學醫學院充滿無限可能。